English

郭嵩焘与留欧学生

1999-05-28 来源:光明日报 ■郭汉民 张力军 我有话说

清光绪年间,郭嵩焘作为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出使英、法。在任两年间,他除主持外交事务外,还十分关心留欧学生,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留学生工作的有益设想。

郭嵩焘于1876年底从国内出发,次年初抵达伦敦,开始了短暂的外交生涯。几乎与此同时,李鸿章与沈葆桢联合奏派的福建船政局生徒30人也于1877年1月从国内启程,于3月间到达欧洲,分赴英、法两国学习海军驾驶和制造。为了加强对留学生的管理,清政府特地选派李凤苞和法国人日意格充任华洋监督。

郭嵩焘作为首任驻外公使,尽管公务繁忙,交涉甚多,况国内已派定华洋两员留学生专监,但他对留学生工作仍十分关心。早在留欧学生尚未抵英之前,郭嵩焘就以驻英公使身份与英多方筹商留学事宜,“颇费安插之力”。待到留学生抵达英法之后,他更是异常重视。其一,过问留学生的学习情况。逢有余暇,郭嵩焘便邀请留学生到使馆来,留学生也时常来访。他们或同叙或会饮、或郊游、或参观,气氛甚为融洽。每逢此时,郭嵩焘总不忘询问留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他还间接向李凤苞探问留学生近况。由于接触较多,郭嵩焘对留学生情况了如指掌,甚至连留学生的功课表他都在日记中有详细载录。郭嵩焘还亲自为留学生联系见习的兵轮和机械厂,并且具体落实到人。其二,检阅留学生日记。郭嵩焘不但自己坚持写日记,还督促留学生记日记,嘱其将接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事物随时笔录在册。他多次检阅留学生日记,并将其中可采之处摘录下来,以供参阅。采录之处,内容涉及水师、铁路、学校、装备、法律、赋税和机械制造等等。有时字数多达七、八千字,可谓不厌其烦。其三,考察、评估留学生,作出鉴定,向国内举荐。由于对留学生极为关注,细致考察,郭嵩焘对留欧诸生的学业、天赋孰优孰劣,一清二楚。

值得一指的是,在所有留欧学生中,严复才学过人,深得郭嵩焘赏识。当时严复以严宗光(字又陵)的名字在英国学习海军,常与郭嵩焘一起“纵横议论”声光雷电、中外大势,“往往日夜不休”。郭称其言“深切著明”、“殊有意致”,表示“又陵才分,吾甚爱之”(《郭嵩焘日记》之三,第570页),对严复推崇有加。严复的才学和他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吸纳精神深深地感染了郭嵩焘。由于不懂外文,郭便让严复时常为他翻译书报,借以“考知时要”,认识世界大势。他认为严复材堪大用,若“以之管带一舰,实为枉其材”,为此,他在1879年1月卸任东归前夕,特地向总理衙门和南北洋大臣各寄发了一份保荐严复等人的咨文,足见其对严的怜爱之情。郭嵩焘和严复这一老一少,年龄相差近四十岁,身份悬殊,但由于有着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共同理想,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忘年之交。

对于派遣留学生,郭嵩焘一向甚为赞赏,认为“出洋就学益多”。但同时他又指出,在留学生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纰漏。郭嵩焘注意到,当时在英的中国留学生不过十几人,并且全是学习海军。而东邻日本在英国学习技艺者足有二百余人,各海口皆有,而且学兵法者甚少。“盖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他希望中国不仅“专意考求兵法”,更要学习西国种种科技和西法。他指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不是军事,而是“急取泰西之法,推而行之”。而泰西之法“无不出于学”。郭嵩焘认为推行西法,关键在于要有通西学、行西法的实用人才。否则,即使“倾国考求西法,亦无裨益”。为了培养新式人才,他建议更多地向西洋派遣留学生,“各省督抚多选少年才俊,资其费用,先至天津、上海、福建各机器局考求仪式,通知语言文字,而后遣赴外洋,各就才质所近,分途研习”,“以求实用”(《郭嵩焘诗文集·伦敦致李伯相》)。

郭嵩焘关于留学生工作的种种设想和建议,总体上受其对外开放思想的影响并成为其中之一部分。由于郭嵩焘英法公使任期短暂,且不是留学生专监,所起作用有限,但他对留学生工作极为重视的态度和他的一些可贵设想无疑会影响到其他有关人员,对于清政府进一步完善留学政策、培养有用人才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